不要被“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會”這樣的宣傳誤導了。所謂的“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”,其實就是小學生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匯報、展示。學校是借用“畢業論文”這一概念,對其進行包裝。從網傳視頻看,不論研究題目的設計,還是對待學生研究型學習的評價,都存在進行表演研究型學習的問題。這會誤導學生、家長和社會公眾對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的看法。推進中小學教育教學創新,要科學嚴謹,力戒浮躁、急功近利,不能搞創新的概念和噱頭。
2019年發布的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》提出,要優化教學方式,堅持教學相長,注重啟發式、互動式、探究式教學;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,開展研究型、項目化、合作式學習。對照意見要求不難發現,這所學校組織的就是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,學生是在陳述自己進行的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成果,但學校卻把這“上升”到“小學畢業論文”的高度。這讓部分不了解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的網友,真以為小學生也要寫畢業論文、進行畢業論文答辯,并感慨“越來越卷”。
從學生的“答辯題目”和學校的現場組織方式看,該校對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的理解是存在不少問題的。開展研究型學習,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,因此要重點關注學生的過程體驗,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學習能力提升,而不是學生取得怎樣的研究成果。不要說小學生,就是大學本科生做科研,也不能追求撰寫論文、申請專利。
網友質疑題目“超綱”,還揣測很可能是家長幫做的,這是基于常識的判斷。在我國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階段,經常有家長質疑“學生作業”變為“家長作業”,如制作海報、PPT等,就是因為根據作業的難度,學生很難自主完成。為完成作業,并讓作業獲得好評,家長們只能無奈地代替孩子做作業,甚至在網上請人代做。這顯然起不到培養孩子核心素養的作用,反而讓學生從小在心里留下了形式主義以及不誠信的印記。
小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的“研究課題”,應該都是“小課題”,這才適合學生開展研究,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,諸如“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討”“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”這樣的題目,就不是“小課題”,而是“大課題”了。小學生有能力自主開展這些課題的研究嗎?如果還要求他們展示“研究成果”,就很可能把“學生論文”變為“家長論文”,學生在臺上陳述的恐怕就并非自己的研究成果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網傳視頻中的“答辯現場”,和真正的畢業論文答辯也是不一樣的,帶有很強的表演性質,這與開展研究型學習,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、科學精神要求不符,不能把研究型學習變為表演。
當前,我國正在推進“雙減”,要求學校教育提質增效。開展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,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、探究精神的積極嘗試。要避免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出現新的內卷,增加家長的焦慮,需要教師投入精力對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的課題進行科學論證、精心設計,不能追求“高大上”,而要“小而活”;同時,對于學生的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,不能把目光盯在出“成果”上,搞什么“成果展示”,這是學生從“學會知識”,到“學會學習”的學習過程。要針對研究型、項目化學習,推進教育評價改革,強化過程性評價與關注學生個體成長、進步的增值評價。
熊丙奇
(作者是知名教育學者)